行銷專員:生活中的職場小人物-表格控不專業訪談

生活中的職場小人物-行銷專員
生活中的職場小人物-行銷專員


前提:訪談內容僅是一位行銷人員的看法跟職場經驗,並不代表所有行銷領域工作者,請勿對號入座或是以偏概全,也不接受任何引用

什麼是「行銷專員」

Q:先了解一下你的工作職稱

其實接觸到「行銷」的職稱範圍很廣,以我待過的的產業中,職稱包括:社會資源組區代表、品牌行銷專員、企劃行銷、管理師…

Q:大部分的人想到行銷專員,大概可以連結為工作內容就是「想辦法讓你掏出更多錢」,這樣的理解正確嗎?或是有什麼其他的工作範圍是我們比較跟這個職稱連結不到的?

行銷工作非常的繁雜又瑣碎,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雖然職稱都算是「行銷」類,但參與過的工作內容包含:

1. 孩子還沒生出來的-規劃端:分析競品價位&包裝風格&定位,再來規劃自家產品定位&定價、視覺設計。
2. 孩子生出來後的- 執行端: 拍攝產品情境照、文案撰寫、銷售說帖、文宣設計。
3. 想辦法讓孩子成為爆品的-銷售端:選擇適合的媒體投放、銷售組合變化靈活運用於展會/市集/電商、追蹤銷售數據製成報表、收集顧客的回饋建議。

另外行銷活動從以往的實體通路曝光活動到現在擴展到電子商務比重越來越高的形態,網路的世界裡無法面對面與目標族群介紹,如何在網路媒體爆炸的的環境下讓消費者點入自家網站,如何在消費者腦中留下印象,如何在消費者的痛點需求上著力,文案上更需精準,直擊消費者內心。

Q:光這樣看,會覺得行銷工作與業務工作其實有滿高的重疊?這兩者間的界線是什麼呢?

行銷與業務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行銷是後勤單位,業務是對外打戰的單位。舉例來說,業務要跟客戶介紹產品需要有型錄呈現,這些呈現的文宣品就是由行銷單位提供;又或是在實體的活動中,行銷單位需要負責大部分活動的前置規劃與執行,業務單位則可以針對出席的消費者或是潛在的消費者持續經營。

BUT!大多數的公司行銷和業務通常是對立的XD。業務覺得行銷沒有掌握業務與市場上的需求,然後行銷則認為業務只出一張嘴,反正立場不同是很常出現的情況。

業務單位的績效很明確就是業績了,行銷的話比較不一定,當然有些行銷也會因工作的內容需背業績,特別是以現在網路是主要銷售戰場之一的情況,網路的廣告投放帶來的回收,公司網站的新會員數、點閱率、轉換率….等等都可以是評估的項目。

怎麼會想要從事行銷方面的工作?

Q:怎麼會想要從事這個工作?

其實我不是外向者,也非擅於交際者,更不愛追逐流行,喜愛的事物也非主流,熟識我的朋友覺得我是無慾無求的出家者,和這行求新求變還真的是挺格格不入的,大學畢業後決心不進入日也操夜也操的廣告公司,選擇了業界的行銷企劃職缺,一方面也不想浪費爸媽栽培的學費,就一路跌跌撞撞到現在,雖然稱不上愛到深處無怨尤,但至少我努力過,對的起自己和家人辛苦賺的學費。

Q:所以你本身是相關科系出身的囉?

是的,大學是學廣告傳播,學校教的是打底子的基礎,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網路行銷占比越來越重,有許多項目得自學,例如:FB 廣告投注,GA 的解讀與如何透過 GA 數據來優化前台等等…這些也是求學當時沒有的東西,就是在職場上慢慢摸索。

Q:進入所謂的行銷工作後,有跟你最一開始(譬如說求學時)的想像有不一樣嗎

大學的課程中,系所偶而會邀請業界人士來當講師,業界的講師分享工作實況,對於媒體端或廣告公司業態較有概念,而校內的教授教的是打底的基礎,工作上會對應到例如行銷漏斗,企劃的骨架,媒體購買,工作上實戰時還是需熟悉界業的遊戲規則,例如:電視廣告不同的買法(採收視率買法、檔購買法…)因應不同的檔期與受眾,媒體走期有多少%的人一天可接觸到廣告三次之指標。

如果認真說起來和想像有落差的部分,或許是我所待的公司大部分是B to B 的營運模式,在品牌經營上處於且走且行,上位者非專精於此領域,交付給行銷的工作內容很雜,常常很多活動的設計稿得自行完成,亦或電商所延伸的客服電話也是行銷部門需處理,公司有其他事業體的導覽也需協助,常常會有種好像是打雜工的錯覺,當實體活動進行時,每一場的進場和撤場親自載運的物品的當下真的覺得自己化身為運搬工,印象深刻有次活動撤場所延伸出的大袋垃圾因主辦單位不處理,曲終人散時載著滿車的垃圾前往回收場時,一袋一袋地處理完畢,當下,真的是累攤了。

從事行銷工作多久了呢?

Q:從事這個工作大約多久的時間?

從事行銷工作約17年,每次轉換跑道至新的產業,得大量吸收該產業的專有名詞和 know-how,企業會希望藉由傳播的力量擴及目標群族,讓業績成長,亦或目標群族對品牌好感度增加,使企業能見度變高。也因為行銷這角色會接觸到公司各部門的同事,所以會透過各部門的同事的專業來瞭解這產業的眉眉角角。

Q:這樣說來好像也轉換過不少領域是嗎?

我很幸運經歷了非營利組織和營利企業端,以非營利組織來說,主要的角色比較是擔任整合社會資源、規劃執行募款專案、運用有限的資源去開發企業、學校、社區、通路、媒體…等,為基金會募集捐款、物資、人力,畢竟一般社團單位通常是提供服務,本身沒有實質產品。

營利企業端的話就偏向銷售導向,包含從源頭像是新產品的統籌、文案的撰寫、網站呈現;到後面的活動規劃與執行、國內外展覽、網站維運、異業合作;另外不間斷的市場資料蒐集與觀察競品新動態。

另外像是前面提到,網路的時代更少不了社群經營主題發想與電子商務開發等等。

Q、在剛剛提到的產業別中,有沒有讓你印象比較深刻的?

不同的產業別皆有讓我印象深刻的事:
例如民國96年時,我在非營利組織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募款活動,當時除了網路宣傳,當時還使用非常傳統郵寄 DM 的方式,收到 DM 的民眾如果要捐款,填寫完資料後,還得去傳真,才算完成捐款。
剛出社會的我,常常被這類型的捐款者感動,覺得他們與我素未相識,僅收到 DM 願意就將自己辛苦賺的錢捐出來幫助有需求者,讓基金會得以順利運作,感受到台灣社會的正向能量。
在非營利組織的職涯中,除了個人的捐款者外讓人感動外,有能力的達人與承傳家族企業的年輕經營者,透過提案得知基金會在進行的事務,也願意奉獻自己所長,或捐贈產品來幫助更多人,真的是感謝之情點滴在心頭。

企業端的部分,我待過的原物料業與製藥公司皆屬於傳統產業,雖然皆是三百人左右的企業,但製造單位人數幾乎了超過公司一半的員工占比,其他單位有品管、品保、研發等單位人數加起來也不少,他們因工作性質非常要求品質與正確性,個性嚴謹實事求是的精神,和非營利組織同事們的浪漫熱血因子截然不同,算是理性一族,討論溝通時一開始會很不習慣,例如製藥公司的文宣涉汲療效相關及器官皆不得使用,即使暗喻性的字詞也會被公司內部審核單位刪除,規範力強大。
而原物料產業,則有機會與許多烘焙高手和甜點師接觸,每次拍攝產品照時,看著他們製作過程,總是被療癒,牽動自己內心的手作魂,搞的好想轉行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行銷工作的待遇

Q:行銷人員的薪資如何?

視公司的規模和福利以及個人學經歷,菜鳥剛畢業26K~28K,有經驗者35K~45K,年薪隨著公司的三節獎金,年終獎金,季獎金等等而有高低起伏,產業別影響挺大的,每個產業皆有其薪資天花板,如果進了自己有興趣且分紅給的不錯的產業,那真的是人生一大樂事。

要如何可以進入行銷工作呢

Q:如果想要從事行銷方面工作需要有什麼條件嗎?

我們以規劃一個行銷活動來說好了,活動是否成功,牽涉的範圍就相當廣泛,從產品誕生前包含產品設定到內部研發過程、產品誕生後開始規劃產品定價、商品定位、活動文案撰寫、業務端需要的銷售說帖與簡報製作…這些都是行銷的工作範圍內,行銷策略可以說是全方位佈局,社會的氛圍與個人需求,人時地利人合缺一不可呢:)。

所以拿上面的例子來說,我認為行銷人員大概需要:
1. 願意與團隊合作,因為眾多任務需透過許多人合力才能完成,不管對內還是對外都需大量的溝通。
2. 對生活有熱情,保持好奇心與學習力。
3. 維持運動習慣,好體力會影響工作效率。
4. 與人為善,越多貴人的出現,任務事半功倍。
5. 掌握好時程管理,預留其他部門的工作時間。
6. 莫忘初衷,提醒自己當初進這產業的熱情。

接觸這個工作這麼多年下來有什麼想要分享的嗎?

Q:對於想要從事行銷工作的人有什麼想要分享的嗎?

就像前面一直提到行銷工作的範圍很廣,倘若一開始沒有很確定自己喜歡什麼或不喜歡什麼,可以先從職缺內容廣泛的行銷工作開始,在工作中接觸到不同的面向,做了一陣子後發現某項目是自己想繼續鑽研的,再朝著想努力的方向努力。

行銷在公司算是燒錢的部門,其他部門主管或同事的態度有時不會很友善,時間久了拿出成績證明對公司的知名度提昇與業績擴張有顯著成長,還是會獲得肯定的掌聲,如果因公司的知名度大增讓各部門的業務量大增而收到抱怨,此時,內心也要建立彈性的空間,抱怨的話語左耳進右耳出,自己給自己掌聲。

[Netflix記錄片影集] 我工作故我在

強調一次!以上訪談內容僅是一位行銷人員的看法跟職場經驗,並不代表所有行銷領域工作者,請勿對號入座或是以偏概全,也不接受任何引用

❤ 歡迎註冊免費Likecoin會員,並點擊5下拍手的符號,給表格控一些鼓勵喔!

發表評論

Don`t copy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