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知道自己不會(應該也不能,更不想)工作一輩子,人生的後半段的某些比例需要靠前半輩子累積的積蓄生活,那麼後半段過怎樣的日子,顯然取決於前半段資產如何累積以及累積的成效。
本文目錄
資產配置 投資策略 重點整理
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的三大重點:謹慎規劃、貫徹執行、定期調整(知易行難的 12 字),而整本書的重點基本上就是圍繞這 12 個字(本書的另一個不斷強調的重點:投資一定有風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謹慎規劃
一切的根本就是好好的計畫,你需要的是「良好」的計畫,而非「完美」的計畫,強調「完美」的計畫只是讓你的投資行動遲遲無法開始,所有的投資組合一定都有風險,根本沒有計畫叫做完美的。
良好的計畫在於符合你的風險承受度、年紀、以及(合乎現實的)期望,當計畫確定後,除非遇到人生的重大變動或是錯估自己的風險耐受度以外,否則不應該改變。
貫徹執行
投資通常最難的不是制定計畫,而是能不能確實執行計畫,影響投資績效很大的因素是投資人心理素質,當面對手上投資組合報酬率是負數的時候,能不能繼續往下執行,才是長期能否獲利的關鍵。
定期調整
「投資組合再平衡」是本書強調的一個調整重點,在一個不造成太大負擔的時間區間下(通常建議是一年為準)進行資產的檢視,重新買賣現有手邊投資項目以達到原本的配置計畫。
如原本投資計畫是持有 70%股票+30%債券,一年過後市場價值影響原本的資產價值成 80%股票+20%債券,此時應該要賣掉 10%股票並買進 10%債券,讓資產分配再次達到 70%股票+30%債券
看似很簡單的動作,卻是要你賣掉有賺錢的項目,加碼賠錢的項目,雖然說這是一種買低賣高,但執行起來總是覺得怪怪的?
資產配置 投資策略 心得
這本書約前 2/3 主要在說明不同的投資工具,後 1/3 主要針對不同年齡(或是說人生階段)的人資產投資的建議分配,書中提到一個點:在年輕階段,大部分的人投資分配大同小異,因為起點大家都差不多,但在近退休或是退休階段時,資產配置可能會因為前面的累積以及面臨的環境不同有很大的差異。
書中提到「資產配置的基礎是理性的決策,以及有紀律的維護這些決策,但偏偏大部分的投資人都是不理性的,特別是在面對市場的大波動時」,相信很多投資人心中早就有一套美好的劇本,但實際上的情況卻往往不照著劇本走,很簡單的原因就是劇本本身沒有情緒,但操作投資的人有!很多投資理財的書籍到了最後強調的是投資的心法,並非投資的策略,不是策略不重要,只是心法更重要。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只會讓自己的情緒跟著投資報酬率起起落落,偏偏在”起”與”落”之間,往往是”落”帶給我們的感受性更強,就算”起”佔了絕大多數的時間,轉為”落”的 moment 也往往可以讓心理建設不夠堅定的投資人做出與原本劇本完全相反的決定。
到底是不是多數人其實錯估了自己的風險耐受度?導致在報酬率稍不如意時就會出現不理性的操作?文中提到一點個人覺得可能很多人會忽略:若股市大跌時了解到自己的風險耐受度被高估,而修正投資配置(如原本將 90% 的資產投入較高風險的股票,10%投入較低風險的債券,在股市受挫時調整為股票 60%,債券 40%),那麼在股市回到原本水準的後,應該繼續維持修正後的資產配置,這樣才叫做真正的「貫徹執行」資產配置的計畫。
另外因為書中全部的研究都是針對美國,多數的投資標的是美國股票或債券,雖然說美國經濟在短中(長)期來看應該都還是投資首選之一,但如果非美國人投資的話,額外的稅收可能是需要好好考量的。
❤ 歡迎註冊免費 Likecoin 會員,並點擊 5 下拍手的符號,給表格控一些鼓勵喔!